施小明委員:盡快出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管理辦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影響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我國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頗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所長施小明在今年兩會上提出有關盡快出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管理辦法的提案,推動建設健康環境。
施小明委員指出,環境健康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氣候變化。除了已經被廣泛關注的環境健康風險因素,如PM2.5細顆粒物、臭氧以外,現在還有一些新的環境污染物問題,比如抗生素、全氟化合物、電子垃圾等。一些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可以通過海產品富集,通過這個途徑進入人體,也會導致一些健康危害。
對此,施小明委員表示,環境與健康工作的核心就是通過開展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評價環境因素是否造成健康危害或健康影響,促進國家政策和管理措施調整,實現有效預防疾病和創造健康環境的目標。
近幾年,我們基本建成了全國飲用水衛生監測、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國家人體生物監測等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也啟動了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制度建設的試點工作,構建了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及預警技術體系和工具平臺,推動了從監測數據到風險評估的技術應用。
但同時,我國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尚未建立;國家層面尚未出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相關的管理辦法,多部門溝通協調機制、數據共享機制、結果反饋、信息發布機制和工作保障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缺乏指導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的工作指南,地方開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亟需系統性規范。
總體來說,我國生態環境和衛生健康部門都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監測體系,但在部門協同上未來要加強。只有從國家層面建立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促進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的有序開展,進而明晰產生區域健康風險的有害環境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才能有效促進人民群眾健康。
為推動相關檢測、評估有效落實,進一步建設健康環境,施小明委員從頒布管理辦法、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指南三個方面對環境健康風險評估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管理提出建議:
第一,建議制定并頒布《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管理辦法》,明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的原則、對象與范圍、組織機構、主要內容與方法、分類分級實施流程、報告文件及其結果應用等核心問題,界定相關主體的權責關系,把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責任落實到具體組織機構和責任人。
第二,建議成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結果反饋及信息發布機制、定期溝通協商機制,統籌制定工作計劃,協同推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組建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為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地方相關部門在本級地方人民政府領導或上級主管部門指導下,依據管理辦法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組織開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
第三,建議制定工作指南,規范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實施過程中的技術要求,指導各有關部門、各級專業機構科學有效地開展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工作。工作指南涵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預警、風險交流等各環節,對數據收集、技術方法、報告起草或信息發布等具體內容作出規范化說明。組織開展工作指南的技術培訓,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能力建設。
第四,推動建設健康環境,還應協同合作,有序開展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施小明建議根據當前環境與健康工作形勢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制定新一輪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并細化計劃的目標、指標、任務和職責分工。根據機構改革調整的實際情況,經各部門推薦形成新的國家環境健康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國家環境與健康宏觀管理政策,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和程序,遴選專家形成新的環境健康咨詢委員會,為國家環境與健康工作提供咨詢建議和技術支持。根據環境健康行動計劃各部門職責,建立多部門參與的定期溝通協商機制,協調解決環境健康推進工作中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出現的問題,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



鄂公網安備42011102004892號
